會收到這封信代表你在「文字的魔力」這封信中點擊了連結,想了解更多「如何透過文字說服人」的方法。
這是三封信系列,我將會跟你談談關於「文字說服」的方法與重要性。
首先,先來講幾個故事吧!
A的故事:A是勤學的人,他學了許多文字說服的技巧,最終寫出了覺得不錯的文案,但卻沒有人跟他買產品。讓他大受打擊,認為文字說服根本是騙局。
B的故事:B也是勤學的人,雖然寫不出像A一樣的好文案,但勉強學了一些能力所及的文字說服技巧,進而開始銷售產品,沒想到居然成為了爆款之作。數百個人跟他買單,讓他覺得文字的魔力實在太厲害了,如果繼續學習,會得到更好的成果,B是這樣相信著的⋯⋯
以上算是改編自真實故事(來自以前的兩位朋友。)
A跟B都有做到一些事,成果卻天差地別。
也造就了A跟B對於「文字說服」這件事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。
造成這樣看法的原因是人類的慣性:
「簡化因果」
我們習慣把事情的原因用簡單的方式去理解,如果今天祈雨了,明天下雨,那麼就一定是祈雨的功勞。要去分析氣象也太困難了,不如相信是祈雨導致下雨。
網路創業上也是有類似的問題,A跟B的例子都是簡化了因果。
A認為文字沒用,因為沒有效果。
B認為文字有用,因為很有效果。
實際上「有效果」的原因有很多,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。
即便「文字說服真的有用」,也得搭配上其他因素。
我認為,影響銷售有兩大方向:
1.表象
2.裏象
舉簡單的例子,
現象(表象)「課業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受到老師的親睞。」
我們會很簡單地認為「成績好」是受親睞的原因。
進而以為「想要受到老師親睞,只要成績好就好。」
真實原因卻可能很複雜(假設是以下其中一個):
1.老師喜歡的是努力用功的學生,通常努力用功的學生成績會好。
2.老師根本就只是偏心,因為學生長得像他的兒子或女兒,只是剛好成績好。
3.老師只是純粹功利主義,因為班上成績變好他的績效也會變好。但如果學生成績不好,可是才藝、運動項目比賽得獎,他一樣會喜歡,因為這個老師看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學生本身。
同樣成績好,可能在A老師這邊管用,B老師這邊卻不管用,原因可能是:
1.B老師以前就因為成績問題被老師排擠,所以特別討厭用成績來論斷學生,更喜歡看學生的品格是否端正。
2.B老師對教學本身就毫無興趣,只是把教學當一份工作,學生成績好壞他不在意。
3.B老師更在意的是上課的整潔跟秩序⋯⋯等等
所以,成績好只是「表象」,而真正的原因則是「裏象」,事情的結果是表象與裏象混合,不會只有一個原因。
好比男女朋友在一起好久了,某天男生不小心犯了小錯,結果女生直接大爆發跟他分手。
男生會以為「怎麼一個『表象』小事情就搞到分手,莫名其妙吧?」
實際上大家都知道,這件事只是導火線,爆發原因早已累積許久(裏象)。
我們換個方式來講
「分手=大爆款」「犯小錯=某種銷售技巧」
用了某個銷售技巧造成大爆款,就如此歸因,肯定會搞不清楚真相。
甚至還會在自己的幻想中生活,直到幻想的泡泡破滅(該技巧屢次使用卻無效)。
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於「累積所有可能會造成大爆發的火藥」,也就是多重表象跟裏象技巧的綜合。
這才是文字說服的秘密,而並非使用幾個字、幾句話就可以讓人改變,進而買單。
知名漫畫《刃牙》的作者板垣惠介表示他沒有靈感枯竭的問題,
原因是從另一個漫畫家小池一夫的課程中學到一句話,改變了他。
「只要有角色(魅力),就一定會賣座!」
當時學費要數十萬日幣,雖然板垣惠介那時很窮,但聽到了這句話馬上就醒悟,甚至才聽了老師10分鐘的話語,就認為18萬非常值得。
這句話能夠導致板垣惠介有這樣的想法,並不是話語本身而已,而是這句話(表象)加上了板垣惠介本身的經歷(裏象)。
簡單來講,導火線加上足夠的火藥,才足以爆炸。
如果錯以為「只要有角色(魅力),就一定會賣座!」這句話就是培養成功漫畫家的原因,那可就錯太多了。
現在,你已經知道文字說服並非那麼簡單,不是什麼魔法咒語,好像聽話照做就會賣出產品。
而是要花時間累積,兩個層面的技巧都足夠,才有辦法產生大爆發。
下一封信中,我會跟你分享其中的技巧, 並且簡單地分析讀者心中的想法,讓你了解文字說服技巧的運作過程。
如果這封信對你有幫助或啟發,歡迎你回信給我讓我知道,並且寫下你的心得或問題,我會親自回應你。